《《比例的基本性質》課堂實錄》這是優秀的教學設計文章,希望可以對您的學習工作中帶來幫助!
作業內容
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
一教學內容
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(教材40頁和41頁)
二教學目標
1.通過計算、觀察、比較,讓學生概括、理解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。
2.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。
3.學會用比例的意義或比例的基本性質,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,并寫出比例。
三教學重點難點
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,會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,并寫出比例。
教具學具準備:幻燈片、學習卡。
四教學過程
1.創設情景,引入新課
出示三幅場景圖。
(1)圖上描述的是什么情景?這幾幅圖都與什么有關?
(2)這三面國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?(形狀相同,大小不同)
(3)你們有見過這樣的國旗嗎?或者這樣的?我們的國旗,不論大小,之所以形狀相同,是因為它們都是按照一定的比例來制作的,從今天開始,我們將要學習有關比例的知識。板書課題(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)
2.自主探究,明確意義
(1)提問:你們知道每一幅圖中國旗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嗎?
(2)談話:在制作國旗的過程中存在著有趣的比。請同學們拿出第一張自主學習卡,算一算這三幅國旗的長、寬之比,求出比值,并同桌互相說一說你有什么發現?
學生匯報。
(3)我們以操場上和教室里的國旗為例,2.4:1.6=,60:40=,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,中間可以用等號連接起來,寫成2.4:1.6=60:40,因為比還可以寫成分數形式,所以還可以寫成1.6:2.4=40:60。像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。(板書)
(4)在上圖的三面國旗的尺寸中,還有哪些比可以組成比例?
(5)深入探討:比例有幾個比組成?是不是任意兩個比都能組成比例?
3.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
(1)學習比例各部分的名稱。教師:我們知道組成比的兩個數分別叫前項和后項,組成比例的四個數也有自己的名字,你們知道它們分別叫什么嗎?(課件出示)
指名讀一讀有關知識。
誰來介紹一下在2.4:1.6=60:40中,內項和外項分別是誰?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出示:課件
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,你能找出它的內項和外項嗎?
任意選擇一個比例式,標出內項、外項,同桌兩人互相檢查。
(2)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質
活動探究,總結性質。談話:比有基本性質,比例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,也有它特有的性質,請同學們拿出2號自主學習卡,小組討論一下,寫一寫,算一算,解決以下問題。
計算下面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和兩個內項的積,比較一下,你能發現什么?2.4:1.6=60:401.6x60=2.4x40
你能舉一個例子,驗證你的發現嗎?
你能得出什么結論?
你能用字母表示這個性質嗎?
提問:學了比例的基本性質,你覺得運用它能解決什么問題?
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,判斷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。
6:3和8:50.2:2.5和4:50
4.鞏固練習
(1)填空:在a:7=9:b中,()是內項,()是外項,a×b=()。
一個比例的兩個內項分別是3和8,則兩個外項的積是(),兩個外項可能是()和()。
(2)判斷。
在比例中,兩個外項的積減去兩個內項的積,差是0。()
18:30和3:5可以組成比例。()
如果4X=3Y,(X和Y均不為0),那么4:X=3:Y。()
因為3×10=5×6,所以3:5=10:6。()
5.總結歸納
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?你有什么收獲?
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,有幾種方法?
板書設計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
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。
2.4:1.6=60:40
└-內項-┘
└------外項-------┘
(外項)(內項)
在比例里,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。
A:B=C:D→AD=BC
《比例的基本性質》課堂實錄這篇文章共4173字。
相關文章
《《小猴子下山》教學設計一等獎12篇》:第1篇《小猴子下山》教學設計一等獎 教學目標 1.通過學習課文,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線。以此為線索學習并積累“又()又()”形式的詞語,并會遷移運用。能夠正確區別“摘、扛、捧、抱、追”等動詞?! ?.能正確
《草船借箭教學設計一等獎第二課時9篇》:第1篇草船借箭教學設計一等獎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: 1、學會本課生字、新詞?! ?、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,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弄清借箭的經過,認識借箭成功的原因,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?! ?、能試著評論歷史人物